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9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9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9篇

篇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 2020 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县、化德县等全市最后一批 7 个摘帽国贫旗县就全市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脱贫攻坚进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主战场。全市 2 个区贫县、8 个国贫旗县,750 个贫困嘎查村,2015 年底识别贫困户 6.1 万户、13.7 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 20.4%、17.1%。其中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市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心制定脱贫规划,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在中央、自治区等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和全市各级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艰辛努力下,全市相继分期分批实现了贫困旗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丰镇市和凉城县、察右后旗三个贫困旗县分别于 2017、2018 年贫困退出。剩余 7 个贫困旗县也在 2019 年底前通过了自治区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并于 2020 年 3 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全市 75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 2015 年底的 6.1万户,13.7 万人减少到 2019 年底的 1180 户,2460 人,贫困发生率由 6.83%下降到 0.12%。识别边缘户 7908 户,14503 人。

 (二)主要成效 1.“一达标、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努力推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5 年底的 2532 元增长到 2019 年的6865 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2.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6 年到 2019 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同步推进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达标的新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 37.5 亿元,“4 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 63369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6060 户。

 易地搬迁方面:新建移民住房 36769 套,新建农村牧区敬老院 16 所,互助幸福院 509 处,安置搬迁 36769 户、79790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0005户、贫困人口 45785 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 57.4%。同时,加快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饮水安全基本“清零达标”。2016 年到 2019 年,全市累计多渠道筹集投资 5.7 亿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 598 处,改造饮水工程 382 处,覆盖贫困人口 2.9 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 80%,目前,全市 209 个村庄饮水安全

 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农村牧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常住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3.教育扶贫得到全面保障。我市严格兑现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控辍,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通过定向资助、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校入学的方式使贫困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2016 到 2019 年,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资助资金 6526 万元,资助贫困义务教育学生 29427 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学生 3140 人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拓展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学生能升学,有书念。发放普通高中(中职)资助金 6147 万元,13800 人次;发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 13248万元,14670 人次,为贫困户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种措施推进医疗保障。我市普遍创建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乌兰察布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多项医保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 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 90%。

 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持续扶持马铃薯、蔬菜、杂粮、中草药和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菜单式”扶贫方式推动产业扶贫,截至 2019 年底,我市菜单式扶贫项目国

 家、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 53133 万元,覆盖贫困户 52517 户,贫困人口 106839人。

 与此同时,实施二、三产业扶贫项目。截至 2019 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总达 13 亿多元,带动贫困户 11445 户;全市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 4.03 亿元,带动 9427 名贫困人口增收;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 3711 户,8944 人;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 6 个,总规模 16.6 万千瓦,覆盖贫困户 6639 户,户均年增收 3000 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170 个,总规模 27.8 万千瓦,覆盖贫困村592 个;发放扶贫金融贷款 12.22 亿元;就业扶持贫困人口 25147 人,其中生态护林、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 11216 人。

 6.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将动态出现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19 年,全市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 11 万人次,发放贫困低保资金 33110 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7.京蒙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在产业落地、干部交流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我市大力支持。2018 年—2019 年,京蒙扶贫协作资金累计投入 7.6 亿元(其中区及区以下投入帮扶资金 13984 万元),实施京蒙项目 307 个。各贫困旗县还分别与北京的 8 个对口帮扶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全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充实加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驻村帮扶力量。组建了厅级领导带队划片负责的 18 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92 个驻乡镇(苏木)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共派出驻村工作队 1318 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92 人,充实加强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市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地区,相对底子薄、基础差,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总量少,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相当数量的“菜单式”扶贫种养业农畜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贫困户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农牧民就近就医不方便,小病大看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旗县财力普遍困难,一些移民工程随迁人口比例大,配套资金存在缺口,有的旗县产生了新的债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普遍不够完善,整体推进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二、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引领性总体规划,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屏障规划。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县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并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

 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突出产业振兴重点,建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脱贫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马铃薯、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京蒙扶贫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丰(薯业、燕麦)、蓝威斯顿、凯达、海高、赛诺、雏鹰、大红门、伊利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夯实供应链、提升加工链、稳定市场链,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利益紧密、风险共担、覆盖农户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要围绕巩固我市国家级脱毒种薯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京津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扶持铺天盖地、数质并举的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突出补齐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建立多级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拓宽社会商业医疗保险渠道。加强同各类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医疗费用报销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和个人支付费用,并逐步由贫困户受益拓展到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设需要,充实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招聘一批专业化医护人员,增强基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医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联区外、下联乡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远程诊治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形成多级支撑的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运转模式。要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地方立法重点,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治长效机制。

 (五)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为核心,落实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市委《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村创业通知》要求,敢于破除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选拔人才充实到基层“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依靠党支部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开展群众性感恩教育,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和谐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六)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 要把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

 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产业扶持和就业工作,克服疫情对收入的影响 要加快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加快落实扶贫企业各项减负优惠政策,组织好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农畜产品市场销售,加大贫困户进厂务工、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为脱贫攻坚国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工作,变疫情危机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在发展中增强地方财力,提高化解债务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国家脱贫普查验收 要认真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实”专项行动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实,对各项漏洞再排查,对各项措施再加固,对各项要求再落实,确保贫困户“机卡”一致,账实相符,所有问题整改清仓见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为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更要拿出百倍的努力和信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贫困人口防疫,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结合彰武自身实际,用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加强政治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要以党建项目为载体,引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夯实组织基础,整合各方资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抓好镇、村党组织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

篇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一、某镇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某镇位于__县东北部,因驻__村而得名。耕地面积 5.8 万亩,区域内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积温高,水质好,属哈密瓜的生产区。同时某镇依托棉花种植优势,建成了多家棉花加工企业,有木材加工企业多家,形成__县东北片最大木材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北部杂果区、中部冬枣葡萄区、南部哈密瓜生产区的产业格局。目前,冬枣、苹果、哈密瓜和畜牧业已成为某镇镇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某镇财政所立足镇域实际,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夯实镇财政实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撑,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优先保障民生等涉农项目资金。严格项目管理,依托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清单,全面反映财政涉农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作风效能,继续加强财政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办事流程,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了服务消除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问题

 当前,某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优又快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规模式经营和集约式经营等方式,提升农村“三资”整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某镇村民合作的愿望比较强、需求也较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扶贫产业园建好了,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有效经营,变亏损为盈利,迅速拉动对贫困户的帮扶能力,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短板,亟须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转载 于:wWw.dYhzDl.cn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2.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习总书记来陕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某镇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尽管县财政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镇党委政府用于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的农村财政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治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治理。

 3.乡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部分村在改善村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村党支部垫资;为村民解决用水不足、贫困户房屋修缮、异地搬迁户复绿等问题得想方

 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虽然每户有一定数量补贴,但资金仍然不足等等。

 4.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明显不足。目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是薄弱环节,虽然县局已经在扶持持农业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一些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向不明、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或者只是有一些初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思路、措施、办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土地大部分承包到户,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资产少,绝大多数村所属的林地、荒地、机动地等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已拆分殆尽或发包出租,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既无土地可用,又无资金来源。有的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输血”、不想“造血”。

 三、乡村振兴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是找准自身位置,提升基层财政所服务功能。要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发挥好职能,重在精准定位。__财政所找准自身位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群众是服务窗口,对镇党委政府是帮手,对上级财政部门是桥梁和纽带。群众是民意的来源,通过设立为首问责任岗,来办事的群众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吧台凳上查询补贴信息,吧台上摆着群众意见本,来办事的群众可以将要求填写在上面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同时财政所的进门口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反馈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分类汇总。将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归纳,组织干部学习,及时整改;将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反馈给镇政府,并给出所内意见,做好帮手;将对上级财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提炼,呈报上级财政部门,当好桥梁。通过精准定位,为助推“振兴乡村”下好“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镇域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某镇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着力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探索和创建,全面推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的多元合作模式,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农民受益。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二是不断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满足农村居民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三是以创新理念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充分抓住 5G 时代农村电商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精品小镇,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镇的“内核”。聚力规划引领建设精品小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做到“一镇一风格”。大力发展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农业面源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镇力争将不良降到最低,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卫生改厕、环村林带、河湖池管护、污水治理、铁腕治霾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__。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某镇 2017 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设置文化墙、印象宣传册等全面展示__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和农村新貌,让文化回归乡村。今年,某镇依托党建、文化,进一步打造多样式文化大院,继续构造多元素的文化大院,让文化回归人心。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发展新模式。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是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县委、县政府“1+”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产业兴村经济行动的具体实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财政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夯实日常财务管理基础。同时,__财政所作为镇域财务管理主体,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主动监管、热情服务,合力促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县农投公司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做强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日常财务、账务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管理机制、简化业务流程、明晰工作内容,__财政所作为服务镇村、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承担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账务日常管理,并将其纳入村级财务监管范畴,切实发挥好就近就地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鼓励和引导全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为实现创建全县园林示范镇,打造美丽平安新__的乡村振兴愿景贡献基层财政力量。

篇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宋方青 李书静(厦门大学法学院)

 2021-09-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要看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坚持标本兼治。在脱贫攻坚阶段,工作方式更多体现在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期限是确定的。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需要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在于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包括不断提高脱贫群

  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又包括努力满足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较高层次的需求。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常态化推进的过程,要突出价值导向,注重脱贫群众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发展机制,依托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着眼于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技能帮扶等,通过思想教育和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方法,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把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

 完善政策供给。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组合运用和动态调整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包括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使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更明确、举措更精准,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消除绝对贫困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完善政策供给。一方面,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摘帽不摘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确保扶贫政策持续发挥效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众的特点,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

  实效性,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各领域各方面政策举措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更好地使脱贫攻坚的特惠性、阶段性、攻坚性政策体系与乡村振兴的普惠性、长期性、常规性政策体系相衔接。

 多元主体协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广泛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实现共同行动、资源共享。各级党组织要把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完善村民议事会等制度,拓展群众议事管事空间,提高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持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动员机制,畅通协同参与渠道,搭建协同参与平台,创新协同参与评估机制,保障协同参与成果共享,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合力。

 强化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国家治理体

  系中,法治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法治的推动和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随着扶贫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对涉及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全面梳理,加强立改废释,提升其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将法治保障作用落到实处。针对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论证,进行综合性立法或专项立法,更好满足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法治需求。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相对差异,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健全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制度,构建综合性法治保障体系,实现兜底保障法治化、规范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脱贫群众知法、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让法治理念更好融入治理实践。

篇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作者:刘江涛 来源:《乡村科技》2022 年第 24 期

 [摘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 板、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完全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4-40-2

 2022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 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 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2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 2022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2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篇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正处于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初期,X 街道 X 社区作为距离主城区约 X 公里的城郊社区,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街道和社区两委扎实开展“四个留下”工作,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现将 X 社区的基本情况及现状、面临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一)基本情况 X 社区位于 X 市城郊,距主城区约 X 公里,社区辖 X 个居民小组,X 户,X人,汉族聚居,贫困户 X 户 X 人,低保户 X 户 X 人;社区现有党员 X 名,积极份子 X 人,党总支部下设中心、园区 X 个党支部,X 个党小组;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 X 个。有社区干部 X 人、民生监督委员会 X 人、扶贫志愿者 X 人、文化志愿者 X 人、警务助理 X 人;社区总面积 X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X 亩,林地 X 余亩,荒山荒坡 X 余亩,海拔 X 米;社区现有劳动力约 X 人,外出务工 X 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 X 街道党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X 户贫困户 X 人成功顺利脱贫。

 (二)发 展现状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完成,X 盏路灯已安装,修建文化广场 X 平方米,为居民出行安全、文化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产业发展初见雏形。已成功打造 X 市 X 区“七星缘”农业园区,由贵州硕丰现代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以“三权”促“三变”方式,明确了耕地、荒山所属权,通过“居委会+合作社+园区+农户+贫困户+计生两户”模式,吸纳 X 户 X 人(其中贫困户 X 户 X 人,计生两户 X 户X 人)以土地、“特惠贷”资金入股,同时在园区务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园区建于 X 年,占地面积 X 余亩,规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已投资 X万元,完成机耕道、给排水、生产便道、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种

 养殖循环体系,建成 X 亩露地精品水果,特色蔬菜种植基地、QQ 农场 X 亩、大棚精品水果 X 平方米,特色农家乐山庄 X 平方米、X 头可乐猪和 X 羽林下土鸡养殖基地。二期计划投资 X 万元,建成露营区、生态餐厅、亲子农场、野外骑行区、真人 CS 基地、道家文化体验区;三期计划投资 X 万元,建成接待区、休养区、儿童游乐园、养生文化体验园等。目前,园区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选优培强, 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一是精准摸排,把能用之人选出来。以第十一届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围绕社区“两委”班子运转、工作实绩等情况,深入群众精准摸排,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人作为社区“两委”后备干部人选,配齐社区后备干部力量。目前,社区已储备“两委”成员后备人选 X 人、优秀妇女后备人选 X 人、X 岁以下年轻后备人选 X 人、退役军人后备人选 X 人。二是搭建平台,把培养机制建起来。通过定期组织后备人选参加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后备人选的综合素质。搭建跟岗锻炼平台,把合作社管理人员、居民小组长等优秀的后备干部安排到各类实践岗位上锻炼,为后备人选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提前做好准备。三是加强管理,把干部形象树起来。通过星级管理、积分管理等方式,对社区干部、后备干部进行考评管理,加强考评结果运用,推动社区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党员党性认识不断强化,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坚持支部领办,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一是支部引领掌舵合作社。成立贵州硕丰现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党支部按照“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 X 亩的“七星缘”园区。二是干群合力监管合作社。建立社区“两委”、党员、群众参与的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健全合作社监管制度,全力抓好合作社的建设、管理指导和账务监督。三是项目支撑壮大合作社。以壮大合作社发展为契机,打造露营区、生态餐厅、野外骑行区、农耕文化体验园等特色项目。目前,已建成 X 余亩精品

 水果、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可容纳 X 头可乐猪养殖基地和 X 余羽林下跑山鸡养殖场,农产品销售额达 X 万元;开拓了亲子农场、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休闲农庄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 X 人次,实现收入 X 余万元。

 (三)

 注重多元发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是社群结对抱团发展。通过到居民组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到农户家中走访等方式,动员社区 X户群众(其中贫困户 X 户)以土地折价入股、X 户以中央专项扶贫资金量化入股、X 户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目前,累计吸纳贫困户入股资金 X 万元,占股 X%,社区集体入股资金 X 万元,占股 X%,园区实现营业收入 X 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 X 万元,实现合作社、党员、群众、贫困户抱团发展。二是专家帮扶助力发展。邀请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专家,对合作社种植的小麦、蔬菜、蜂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帮助合作社发展的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注册“七星缘”特色农产品 X 余种。聘请专业的包装设计师,开发出不同重量规格的产品包装,全力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积极对接市区农业专家、本地“土专家”加入党员技术培训先锋队,做好农产品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三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依托现代通讯媒体建立了微信店铺、美团店铺,成立了快送“跑跑”队,搭建起新鲜蔬菜、水果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 X 小时的“线上”销售平台。依托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开拓亲子农场、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休闲农庄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 X 人次,实现收入近 X 万元。目前,通过多元发展,村集体资金积累已达 X 万元。

 (四)聚焦党建引领,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探索“三个一元”机制。由街道每月匹配 X 元、村级每月匹配 X 元、群众每户每月筹资 X元作为奖励资金,通过开展“红黑榜”评比,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推广“十户联防”机制。按照“住户相邻、互帮互助、协同关爱、携手发展”的原则,以社区住户相邻的 X 户为 X组,由村“两委”干部、中共党员、有较高威望的村民担任联防组组长,到户化解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三是建

 立“十员联动”机制。建立“民生服务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十员队伍,围绕宣传方针政策、联系困难群体、引领发展产业等工作开展服务,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三、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载体较少、生产经营模式探索运用不够。如,X 社区农户历年来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玉米为高杆低产农作物,想让农户从“粮农”变形,群众担心影响收益,都不愿先行先试,导致产业老化,缺少市场竞争力,产业发展原地踏步。社区目前在卫生宣传整治、家风家教文化等方面挖掘和弘扬力度还不够,引导群众易风移俗方面亟待提升,部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村级产业发展的激情不高。

 (二)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有限。由于多数年轻有文化的群众均外出务工,留在本地的多是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的群众,导致合作社难以吸纳优秀人才,合作社受成员学历不高以及缺乏经营管理办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和发展产业上存在思路不清的现象,探索本地优势合作社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不多。如,合作社现有社员 X 人,普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发展产业上存在思路不清。

 (三)乡村旅游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主要原因是 X 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虽具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但由于自身土地资源不多,无法发展规模的种植产业。

 四、应对策略 (一)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上再下功夫。坚持把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统筹发展乡土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深入研究地方产业优势,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机制,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出合作社自己的品牌。

 (二)在领办创办能力提升上再下功夫。加强对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着力提升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合作社发展潜力。同时,邀请农技专家深入产业点、田间地头,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队伍。

 (三)在党建引领村民自治上再下功夫。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核心引领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建设。

篇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报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关键。***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村振兴局的具体指导下,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有效衔接”的基础,切实做好“有效衔接”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现将开展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一)守住返贫底线,巩固攻坚成果。一是***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继续发挥脱贫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帮扶力量,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帮扶责任。

 二是以返贫监测工作为抓手,查漏补缺巩固脱贫成果。***镇 2021 年以年,按照省市区部署先后开展了三次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工作,同步开展了一次监测户集中回访工作,通过集中研判、入户走访、群众评议等方式对全镇所有农户情况进行摸排掌握,同时建立动态监测长效机制,按照应纳尽纳、不错不漏原则,有序开展防止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针对新增纳入的监测户通过精准帮扶、动态监测,有序有效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确保一户不漏。

 三是动态掌握中省出台的有关衔接配套政策情况,过渡期脱贫人员资助政策变动情况,防止出现因政策断档而返贫现象。

 ( 二)规范资产管理,拓展脱贫成效。***镇严格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关于扶贫资产管理的相关精神与文件要求,积极运用好扶贫领域工程项目清理和财政脱贫攻坚大排查成果。

 一是对我镇扶贫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与核查,做到“资产家底清楚、类型界定科学、产权归属明晰”。

 二是健立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规范运营管护,确保扶贫资产有效利用,防止资产流失,确保扶贫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发挥扶贫资产长期效益,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整合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奖补、村集体经济发展、国家农业园区奖补等资金***万余元用于对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培育工作,充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施。***村流转耕地***余亩进行土地整理发展***产业,招商入股开办了***厂,年分红***余万元;***村流转土地***余亩,建立***平方生态农场,年出栏***万只,同时入股***、***及***项目,年累计分红***万余元。***村与***、***等企业合作,流转土地***余亩,“二八分成”种植模式和扶持资金入股等方式,发展***产业,实现老百姓本村就业、稳定致富,年累计分红***万余元。利用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资***万元新建***村道路***公里,解决村民出行难、耕种难问题。投资***万元硬化***村道路***公里,修补***村道路***米,改建***村泄洪桥,形成了产业兴旺稳定、百姓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一)*** 建设进度缓慢。***建设缺少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目前没有明确的出处,设计公司工作量已经超过预付款,达到二期款进度,导致后续规划进度暂停;加之***建设重心转移到***,***镇***村规划暂缓。

 (二)对移交工作掌握不到位。目前***与***两项工作,区***局与区***局已完成移交。但***镇***中心与***办的还未进行移交工作,我镇乡村振兴办对此两项工作开展的情况还未完全掌握清楚,对此两项工作还未接触和熟悉。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推进*** 建设。认真落实后续责任分工,抓好相应工作,落实规划编制后续资金,敦促规划设计公司加快形成完整规划。同时,积极推进***、***及***工程等在建项目进度,加快***项目、***工程等拟建项目筹备,确保***建设如期推进。

 (二)强化厕所革命整改。及时对接区***局与镇***中心,理清前期厕所革命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形成问题台账。科学制定厕所革命问题整改实施方案,落实各村与施工方责任,确保后期整改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及时与移交部门对接,掌握了解人居

 环境整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有效途径。一是根据保洁及各村需要及时增补垃圾桶,合理规划布局摆放位置,同时加强管理和维护;二是及时联系并督促清运公司加派清运人员及车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集中运输; 三是利用宣传车、广播、环保标语等方式加强对群众保护环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新理念,爱护环境卫生的浓厚氛围。

 (四)建立防止 返贫长效机制。坚持立足长远、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针对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工作,建立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强的规章制度,加强动态监督管理,形成常态化机制,实时掌握全镇返贫致贫风险监测情况。

篇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县域财政研究

 摘要:财政是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纽带。本文结合河南省沈丘县实践情况,对相关财税政策及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为更好优化面向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增量效应提出探讨。

 关键词: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县域财政 地处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的沈丘县,是中原经济区对接华东经济圈的重要通道和开放前沿。全县辖 22 个乡镇(办事处),577 个行政村(社区),户籍总人口 140.47 万人,耕地面积 114 万亩。

 2002 年沈丘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时隔 9 年,2011 年又于被列入了国家大别山片区特困地区重点县名单。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沈丘儿女的接续奋斗、砥砺攻坚,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截止到 2020年 10月 31日,全县1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30172户 122032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一)支持乡村振兴的现行财政政策 1.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需要对返贫致贫进行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事前预防措施和事后的帮扶措施,以健全帮扶机制,这一举措需要各级部门在预算费用上予以安排;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可以开展一些项目以带动群众搬迁发展,如“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和提供公共服务岗位的项目,并对这些项目予以适当补助;可以通过以工代赈、扶贫车间、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帮助返乡创业、工作的脱贫劳动力增收或发展产业;也可通过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的方式减轻想要跨省外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的出行资金压力,以促进就业;“雨露计划”持续进行以补助那些符合条件的脱贫家庭(含监测帮扶对象家庭);另外,在规划内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贷款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得到贴息补助。

 2.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加大资金投入比重建设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支持农产品培优,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乡村要振兴,治理要有效,追加资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垃圾清运等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原资金渠道继续支持教育、卫生、养老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乡村要振兴,生活要富裕,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和民族村寨、欠发达国有农场和林场和“三西”地区农业,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兴边富民。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其他相关支出。不得将衔接资金用于脱贫地区单位的基本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楼堂馆所的修建以及债务和垫资的偿还等其他方面。易地扶贫搬迁所形成的债务也应按有关规定偿还,不得随意使用衔接资金。

 (二)支持乡村振兴的现行税收政策 在当前我国实施的 110 项税收优惠政策中,能够大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既有普惠性税收政策,又有结构性减性减税降费及留抵退税政策等,主要涉及的税种有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推行让乡村真正享受到了减税降费政策的红利。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2016—2020 年期间,沈丘县地方财政总收入 702900 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 36840万元,支持贫困村及农户脱贫、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公共设施改善等方面投入,但是,全县 577 个行政村(社区),

 其中只有 159 个贫困村产业、民生及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得到改善,还有 418 个非贫困村行政村(社区)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未得到改善。虽然,近年来地方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长,但由于地方征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及费改税等因素,使地方缺少主体税种,县级预算收入规模减少,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的后劲不足,财政支农相关投入的稳定增长难以保障。且由于省市级财政支农扶贫资金配套不足,地方财力投入又有限,制约了拓展扶贫开发及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进度。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为解决非贫困村及农户的突出短板和弱项,上级财政资源应优先向其倾斜,加大对脱贫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及上级转移支付规模有待提高 为了优化财政涉农资金的供给机制,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根据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资金和项目。而整合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则是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机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从近年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规模看,2016--2020 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共计 211531.73 万元,共对接扶贫项目 243 个。主要包括中央资金 139384.26 万元、县级资金 36840.38 万元。2021 年,沈丘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49347.53 万元,从中央到县级四个层级分别整合资金 28657 万元、4300 万元、711 万元、13679.53 万元,共对接项目 69 个。在投入资金规模力度上,主要是以中央投入及县级财政配套投入为主,省、市级转移支农项目资金规模较小,惠及脱贫人口面积有限。因此,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涉农项目转移投资规模力度。

 (三)金融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是国之基,且经济工作的首位始终是加强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近几年来,实际用于农业的贷款比例较小,制约着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沈丘县在开展“四位一体”合作融资担保业务发展中,支持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资金总计 53240 万元,涉及农业产业化新型主体 1061 户,其中支持种植业和养殖业 129户共计 8756 万元。

 2021 年,沈丘县实施“政银担”三位一体信贷支农模式,共计完成放贷户数 400 户,金额 23485 万元。其中放贷给种植业和养殖业 156 户、金额 6340 万元,农资经营户和粮食收购户数 213 户、金额 15595 万元。从数据看,大部分信贷资金都投入到农资经营户、粮食收购及其他商业性流通产业中。金融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银行缺乏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银行始终把资金的风险管控放在首位,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受自然影响大和农事管理水平低等原因使得资金投入农业的风险比较高,加之农业产业的社会诚信度较弱,这都会对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政策法规和制度限制约束银行放贷。由于向涉农主体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较高,使得能够流向涉农主体的信贷资金比例就很少。截至目前,沈丘县参与“政银担”信贷合作的银行仅有一家——邮政储蓄银行,很显然,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抗风险能力会比较低下、资本的充足率也会比较低,这将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支持乡村振兴的税收政策优惠范围较窄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调控经济发展方向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亦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由于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贫困县地方税收入十分有限,通过税收筹足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难度较大。在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缺乏有针对性地推动涉农高新技术产业向农村转移的税收政策。而且现行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又大多分散在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的各项通知、公告、条例、法规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补充政策等条文中,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当前涉农税收优惠以央地共享的增值税、所得税和地方小税种为主的形式,这些税种使涉农企业项目、农业经营企业和中间商受惠较多,相反农民充当了各项间接税负的承担主体,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是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效果因农民无权开具增值税发票而受影响。国家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时免征增值税,同时也无权开具增值税发票,这直接导致农民购买农资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没有销项税额而无法实现抵扣,使得大部分间接税负由农民承担,无法真正实现获益。二是涉农税收政策对产业调整优化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龙头,需要将三大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并将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融入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然而,目前对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并不显著,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乡镇企业等第二产业以及

 乡村文化旅游、康养等地三产业的引导作用不足,且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同时,税收对回乡创业人才创办农业合作社或发展涉农项目优惠扶持有限,主要享受的是小微企业普惠税收政策,在税收制度上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不利于乡村产业发展和乡土人才回归创业。

 (五)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随着财政资金对乡村振兴投入的逐年加大,在注重项目资金应用流程规范的同时,还要明确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对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乡村振兴项目资源投入牵涉财政、扶贫办、发改委、住建、教育、交通、自然资源等 10 个部门,在脱贫攻坚阶段,只有财政和扶贫办的项目资金纳入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考核,但有些项目投入与产出绩效不成正比。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健全财政管理体系,强化内控和监管,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融合度,尽可能杜绝出现资金拨付进度慢、监管标准和考核指标不明确、监管责任不清晰等问题。

 (一)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一是按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及贫困县“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在过渡期内总体稳定,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兼顾贫困与非贫困村实际情况,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以推动乡村均衡发展。二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补齐“三农”领域中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农村水利、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补短板任务,为“三农”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压舱石作用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为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给等给与补贴或者贷款贴息补助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并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同时,从产业脱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化需立足地方资源特色,并重点扶持有潜力和真正可以惠及民生的项目。

 (二)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职能作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与促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税收应继续充分发挥作用,聚焦完善税收政策,筹集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深推税务征收制度改革。落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的增值税留抵退压力比较大,可以通过调整并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如上级财政解决部分留抵退税问题;有些公司的分公司在贫困地区经营,但是总公司却在其他地区,按照税收征管法,存在贫困地区分公司随总公司一起交税的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税收收入返还机制,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返还贫困地区分公司上缴的税收。二是健全地方税体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税收种类及征管级别向地方倾斜,适当增加地方税税种以构建地方税为主体税的税收体系。在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契税、烟叶税等地方税税种的基础上,深化消费税改革,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为解决税收和税源背离的问题,扭转税收利益分配的地区差异格局,可将部分在生产或进口环节征收的消费税逐步调节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加快实施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深化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和教育费附加改税,使税收分配进一步向地方倾斜,拓展地方收入来源。三是推行促进乡村产兴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从城市迁入农村的涉农产业企业或农民创办的企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涉农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借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对设在农村鼓励类发展的产业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优化乡村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简化涉农税务登记、涉税信息报送及税收征管流程,加强涉农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加快实施发票电子化改革,探索 24 小時在线免费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拓宽新税源。随着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快速进步,主体税源正在发生变革,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及其土地、劳动要素是主体税源。到了工业社会时期,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要素和产品大规模流转,以及市场主体的所得、财产,成为筹集收入的主体税源。新时代下数据分工、流转成为新的要素分工和产品流转形态。这种情况下,数据要素流转正成为新的主体税源,税制改革实践需大胆创新、担当作为。应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将现行税制未覆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的范围,加快探索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个人收入形式管理,如民营科技企

 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网络直播、打赏以及从事各类共享经济、分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取得的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税收管理与制度创新,把新时代发展成果转变成财政收入。

 在落实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项税收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着力优化税制结构,在确保宏观税...

篇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的调研报告 2020 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脱贫任务,为世界脱贫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中国贡献。XX 县作为片区外的非贫困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用非贫困县的资源打赢了比很多贫困县更重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虽然告一段落,但并不代表脱贫工作真正结束,总书记说过,要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做好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XX 镇基本情况 XX 镇位于 XX 县域东南部,距县城 XX 公里,与 XX 县 XX 镇、XX 乡,XX 市 XX 县 XX 镇相邻,三县四镇交界。幅员面积 XX 平方公里,辖 X 个行政村,X 个居委会,XX 个社。总人口 X 万人,耕地 2.46 万亩(其中田 0.6 万亩,土 1.86 万亩)。有党员 7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1006 户 2087 人,2014 年至 2018 年已脱贫 819 户 1699 人(其中 2018 年脱贫 132 户 262 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4 年的 8.27%降至 2018 年底的 1.78%。2019 年脱贫 128户 276 人。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从致贫原因来看,XX 镇1006 户,2087 人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 811 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0%;从年龄结构来看,全镇60岁以上的贫困户共计1049人,占贫困户总数的 50%;从收入比例来看,以我联系的高垭村为例,全村 80 户贫困户中,政策性收入占比超过 50%的共计28 户,占全村贫困户总数的 35%。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XX镇贫困户大多属于老弱病残,因病因残比例和超过 60 岁的比例较大,这部分人群自身的造血功能较弱,更多的依靠现行的扶贫政策才能达到脱贫标准,一旦脱贫攻坚结束,相关的政策取消,这部分贫困户将难以达到稳定脱贫的效果。

 (二)地理条件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XX 镇距 XX 县城XX 公里,是离 XX 县城较远的几个乡镇之一,全镇属于典型的深丘地形地貌,沟深、沟夹十分突出。同时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XX 路 XX 镇至 XX 镇段建设标准滞后,目前道路虽为县道,但实际宽度仅 3 米左右,属于典型的村道宽度。同时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如部分塘堰、蓄水池已经无法蓄水,部分沟渠因长期未清理导致渠道垮塌,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贫困户包括一般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产业带动能力欠缺。近年来,XX 镇按照县委县政府

 的规划部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通过村集体产业和引进业主发展的方式,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镇累计流转土地 5000 余亩。目前,主要的产业有中药材种植、蚕桑特色养殖、蔬菜、水产等。虽然目前各村均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但仍旧存在缺乏产业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多数年轻人靠外出务工增收,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占较大比重,后续增收产业项目跟不上等突出问题。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上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

 三、几点建议 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做好两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做好产业衔接。近年来,XX 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凸显,但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贫困户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的面太小,贫困户大多只能通过租金、劳务等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与其他非贫困户并无太大差别。因此应积极引进高质量农业产业农业企业,同时通过土地入股、集体产业利益分红、产业企业专项支持等方式加大产业对群众的支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造

 血功能,确保贫困户能够有稳定的收入,降低再次返贫的风险。

 (二)做好政策衔接。XX 镇享受政策性支持的贫困户比例较大,如果取消针对贫困户的专项政策,这部分贫困户返贫的风险将非常大,因此建议脱贫攻坚期结束后,能够继续保留针对贫困户的相关倾斜政策,确保相关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的享受到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对于老弱病残等重点难点群体,要坚持政策的持续性。

 (三)做好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脱贫攻坚的质量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脱贫攻坚战暂告段落,乡村振兴正当时,我们将在总结脱贫经验基础上,按照县委的统一决策部署,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为 XX 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篇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正处于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初期,X 街道 X 社区作为距离主城区约 X 公里的城郊社区,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街道和社区两委扎实开展“四个留下”工作,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现将 X 社区的基本情况及现状、面临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一)基本情况 X 社区位于 X 市城郊,距主城区约 X 公里,社区辖 X 个居民小组,X户,X 人,汉族聚居,贫困户 X 户 X 人,低保户 X 户 X 人;社区现有 AAX名,积极份子 X 人,A 总支部下设中心、园区 X 个 A 支部,X 个小组;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 X 个。有社区干部 X 人、民生监督委员会 X 人、扶贫志愿者 X 人、文化志愿者 X 人、警务助理 X 人;社区总面积 X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X 亩,林地 X 余亩,荒山荒坡 X 余亩,海拔 X 米;社区现有劳动力约 X 人,外出务工 X 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 X街道 AA 的关心和支持下,X 户贫困户 X 人成功顺利脱贫。

 (二)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完成,X 盏路灯已安装,修建文化广场 X 平方米,为居民出行安全、文化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产业发展初见雏形。已成功打造 X 市 X 区“七星缘”农业园区,由

 XX 硕丰现代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以“三权”促“三变”方式,明确了耕地、荒山所属权,通过“居委会+合作社+园区+农户+贫困户+计生两户”模式,吸纳 X 户 X 人(其中贫困户 X 户 X 人,计生两户 X 户 X 人)以土地、“特惠贷”资金入股,同时在园区务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园区建于 X 年,占地面积 X余亩,规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已投资 X 万元,完成机耕道、给排水、生产便道、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种养殖循环体系,建成 X亩露地精品水果,特色蔬菜种植基地、QQ 农场 X 亩、大棚精品水果 X 平方米,特色农家乐山庄 X 平方米、X 头可乐猪和 X 羽林下土鸡养殖基地。二期计划投资 X 万元,建成露营区、生态餐厅、亲子农场、野外骑行区、真人 CS 基地、道家文化体验区;三期计划投资 X 万元,建成接待区、休养区、儿童游乐园、养生文化体验园等。目前,园区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选优培强,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一是精准摸排,把能用之人选出来。以第十一届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围绕社区“两委”班子运转、工作实绩等情况,深入群众精准摸排,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人作为社区“两委”后备干部人选,配齐社区后备干部力量。目前,社区已储备“两委”成员后备人选 X 人、优秀妇女后备人选X 人、X 岁以下年轻后备人选 X 人、退役军人后备人选 X 人。二是搭建平台,把培养机制建起来。通过定期组织后备人选参加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后备人选的综合素质。搭建跟岗锻炼平台,把合作社管理人员、

 居民小组长等优秀的后备干部安排到各类实践岗位上锻炼,为后备人选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提前做好准备。三是加强管理,把干部形象树起来。通过星级管理、积分管理等方式,对社区干部、后备干部进行考评管理,加强考评结果运用,推动社区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AA 认识不断强化,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坚持支部领办,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一是支部引领掌舵合作社。成立 XX 硕丰现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区 XX 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按照“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 X 亩的“七星缘”园区。二是干群合力监管合作社。建立社区“两委”、AA、群众参与的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健全合作社监管制度,全力抓好合作社的建设、管理指导和账务监督。三是项目支撑壮大合作社。以壮大合作社发展为契机,打造露营区、生态餐厅、野外骑行区、农耕文化体验园等特色项目。目前,已建成 X 余亩精品水果、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可容纳 X头可乐猪养殖基地和 X 余羽林下跑山鸡养殖场,农产品销售额达 X 万元;开拓了亲子农场、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休闲农庄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 X 人次,实现收入 X 余万元。

 (三)注重多元发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是社群结对抱团发展。通过到居民组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到农户家中走访等方式,动员社区 X 户群众(其中贫困户 X 户)以土地折价入股、X 户以中央专项扶贫资金量化入股、X 户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目前,累计吸纳贫困户入股资金 X 万元,占股 X%,社区集体入股资金 X 万元,占股

 X%,园区实现营业收入 X 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 X 万元,实现合作社、AA、群众、贫困户抱团发展。二是专家帮扶助力发展。邀请 XX 省农业委员会专家,对合作社种植的小麦、蔬菜、蜂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帮助合作社发展的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注册“七星缘”特色农产品 X 余种。聘请专业的包装设计师,开发出不同重量规格的产品包装,全力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积极对接市区农业专家、本地“土专家”加入 AA 技术培训先锋队,做好农产品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三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依托现代通讯媒体建立了微信店铺、美团店铺,成立了快送“跑跑”队,搭建起新鲜蔬菜、水果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 X 小时的“线上”销售平台。依托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开拓亲子农场、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休闲农庄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 X 人次,实现收入近 X 万元。目前,通过多元发展,村集体资金积累已达 X 万元。

 (四)聚焦 AA 引领,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探索“三个一元”机制。由街道每月匹配 X 元、村级每月匹配 X 元、群众每户每月筹资 X 元作为奖励资金,通过开展“红黑榜”评比,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推广“十户联防”机制。按照“住户相邻、互帮互助、协同关爱、携手发展”的原则,以社区住户相邻的 X 户为 X 组,由村“两委”干部、AA、有较高威望的村民担任联防组组长,到户化解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十员联动”机制。建立“民生服务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十员队伍,围绕宣传方针政策、联系困难群体、引领发展产业等工作开展服务,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三、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支部领办合作社载体较少、生产经营模式探索运用不够。如,X 社区农户历年来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玉米为高杆低产农作物,想让农户从“粮农”变形,群众担心影响收益,都不愿先行先试,导致产业老化,缺少市场竞争力,产业发展原地踏步。社区目前在卫生宣传整治、家风家教文化等方面挖掘和弘扬力度还不够,引导群众易风移俗方面亟待提升,部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村级产业发展的激情不高。

 (二)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有限。由于多数年轻有文化的群众均外出务工,留在本地的多是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的群众,导致合作社难以吸纳优秀人才,合作社受成员学历不高以及缺乏经营管理办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和发展产业上存在思路不清的现象,探索本地优势合作社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不多。如,合作社现有社员 X 人,普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发展产业上存在思路不清。

 (三)乡村旅游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主要原因是 X 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虽具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但由于自身土地资源不多,无法发展规模的种植产业。

 四、应对策略 (一)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上再下功夫。坚持把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村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统筹发展乡土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由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深

 入研究地方产业优势,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机制,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出合作社自己的品牌。

 (二)在领办创办能力提升上再下功夫。加强对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着力提升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合作社发展潜力。同时,邀请农技专家深入产业点、田间地头,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队伍。

 (三)在 AA 引领村民自治上再下功夫。充分发挥支部和 AA 在乡村治理中核心引领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不断健全 AA 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建设。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脱贫 攻坚 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