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论文,菁选五篇【精选推荐】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  一、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我国迫切需要把教育理论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到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论文,菁选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论文,菁选五篇【精选推荐】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

  一、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我国迫切需要把教育理论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到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在课堂课程改革中合理应用教育理论,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方面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适合自主学习的环境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促进了课堂教育的改革进程。

  二、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元认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认知,或者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都被称为元认知。元认知理论的核心意义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一方面,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的过程。

  1.元认知理论是课堂学习的基础。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增强,形成反省思维。高中阶段,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会了辩证思维同时具备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需要接受元认知理论能力的训练,认清学习的意义、过程、方法、结果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方法选择方面,元认知为学生提供了理性的依据。通过改善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加速自我意识的成熟,提升学科成绩。

  2.元认知理论有力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甄别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学生真正正视了自己,实现了对自己的全面认知,才能指导监控或者调节自己在课堂学科中的学习过程。通过在教学课程中运用元认知理论,使学生清晰地剖析自我并正视和他人的差异。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记忆力、课堂思维力、课堂观察力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让学生认知课堂中的学习目标,如空间分布知识,侧重事物空间的分布方式、空间排列等,使学生在脑海里清晰地构建知识框架,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有利于课堂学习成绩的提升。

  3.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进行元认知理论在课堂中的训练,使中学生在理性地认知自己、认清他人的情况下,保持一个正常、乐观的心态。通过元认知理论的训练,使中学生发现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程转变。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在根本上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并赋予事物的意义,这种观点被称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不盲从于其他人的观点或者结论,强调的是使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参与建构的过程。通过“教学内容”这个中介把教师和学生关联起来,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主体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1.建构主义理论符合课堂教学特殊的能力要求。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认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对事物和现象具有抽象、分析、描述能力等。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可以把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作为课程教学的改革依据。对各种关系的认知需要学生运用相关的学习工具获得有效信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例如,确定某地的位置需要依赖地圖,并结合区域特色来总结该区域的位置特点,分析优劣等。通过这些现象的研究,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做到融会贯通,加快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速度,提升成绩。

  2.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服务社会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新课程的改革摒弃了教学内容繁、难、旧的弊病,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为新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良好的积极探索知识的环境营造。这些改革内容充分体现着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3.改进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搭建*台。

  教育实践的终端就是课堂,不同的知识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应巧妙地把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把逻辑性较强、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使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知识的教学,可组织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堂讨论,敢于让学生去真实的环境里自己感受和体验。教师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也应灵活变通,构建知识,搭建*台。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代替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会无意识地对身边人进行观察,并且把部分示范性行为以某种形式存储在脑海里,这样,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模式就形成了。

  1.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

  课堂素养除了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科学技能、方法及端正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观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合理应用观察学习理论才能够学好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课堂素养需要依赖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最终成为合格素养的人。

  2.帮助教师在班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知识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具有浓厚课堂兴趣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并且加以适当的表扬。这样,榜样就产生了,通过榜样的力量会激励班里的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用以一带多的方式使班里更多的同學在不同的方面成为课堂的榜样,加速学生整体的成长。

  3.观察学理论应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三维目标”。

  观察学习理论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中为技能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课堂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知识的实践能力,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理论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堂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中观察学习理论更能体现其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对某种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进行观察,实现“成本维度”目标的培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通过观察学理论针对课堂问题的解决方式,促进学生全球意识、国家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养成。

  总之,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育理论的应用具有独特的、高效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多运用教育理论,转变教学的传统思路,积极创建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使课堂生动起来,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2

  如何把潜意识理论应用到音乐教学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两种方式,我们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有形或无形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有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有知觉地接收信息;而无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不知不觉地接收,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人的学习活动也是在感情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当学生的显意识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吸收着各种信息,并对显意识时时刻刻施加着影响,增加着或者削弱着显意识学习的效果。

  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着显意识的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其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启发了学生的潜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

  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个博士学位。

  根据研究,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人类的智慧和知识,至今仍是“低度开发”!科学家研究指出:音乐对于大脑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开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潜能呢?

  一、认识潜意识能量巨大的重要性

  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0000倍以上。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潜意识学习的根本理由。

  二、加强感情色彩信息开发潜意识

  教学中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做法。导入新课时,教师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1.故事法: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把歌曲的题材、内容表达出来。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还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潜意识学习的巨大潜能。

  例如:引入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几只‘可爱的’小山羊在山顶上玩耍,突然间冲出了三只‘凶狠的’大灰狼。突出小羊的可爱和大灰狼的凶狠。

  后来,大象、狗熊、刺猬和猎狗都听见小羊的呼救纷纷赶来帮助小羊,大家团结起来把狼赶走了。”通过这样的导言把感情色彩带给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置身于情境中。

  2.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保护小羊》一课中。我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大灰狼、大象、狗熊、刺猬和猎狗进行表演唱,使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歌曲和故事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图像刺激潜意识

  利用好图片、影像等直观教具。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课时。录像播放鲜艳的*冉冉升起、学生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等图片,同时,讲述我国曾经经历的苦难历程和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体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激昂的歌词,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让学生讲讲每周一参加升*仪式的心情,产生唱*、爱*、爱祖国的思想。利用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提问,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用鲜艳、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例如:在上《谁唱歌》一课时,根据歌曲内容自制复合投影片。投影片上描绘的是一副美丽的春光图。老师抽拉图片配合选取好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这美丽的场景中。学生根据画面,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

  首先出现美丽春光图,听到了“喳喳”的叫声。老师问:“这是谁?”一组同学答到:“喜鹊”,同学说的同时拉出喜鹊伴着叫声。拉出小鸟问同学它怎样唱歌,同学一起模仿。鸟声起,图片中飞来了一只小鸟。依次小鸭、公鸡也出现了。

  根据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利用音画结合进行教学,它不仅使光、声、色、形融为一体,而且能够输出的物体形象信息与文字材料得到密切配合,让学生融于情景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营造轻松氛围,形成愉快学习的潜意识

  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尽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教师要经常扮演导演的角色,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同时又要扮演演员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

  在这种*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肯定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一年级教材中的《春光好》,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红旗来鼓励大胆的学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如: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分组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利用器乐教学课,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需要配打击乐时,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节奏外,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此外,还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我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情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

  例如:我上《狮王进行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

  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充分、有效地运用和发挥潜意识的巨大潜能,极大地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结合潜意识理论,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开放创新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等音乐综合素质。

  充分开发学生潜意识的巨大能量,会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受益匪浅。

  调节到不确定

  我对自己观照得越多,我所经历的自我的假像就越多。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再也分不清什么是虚假的。这给了我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我找不到以前我曾有过的生活准则。

  这发生了;这注定会发生。记住,一个人应为它的发生而高兴;这是一个好兆头。当一个人开始他内在的旅程时,一切似乎都是很明朗、很稳固的,因为自我控制一切,自我具有一切的准则。自我统筹一切,自我是主人。

  当你在旅途上走了一段以后,自我会开始消失,它似乎会变得越来越虚假,越来越像是一种假像,一种幻觉。当一个人开始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准则就会丧失。现在过去的主人不再是主人,而新的主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就会有骚乱,有混沌。这是一个好兆头。

  走完了一半的路程之后,就会有一种诚惶诚恐,心神不安的感觉,因为你感到失落,感到自己如同一个陌生人。在此之前,你很清楚自己是谁:你的姓名、你的体型、你的地址、你的银行余额——一切都是确定的,这就是你。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现在自我消失了,旧的房屋倒塌了,而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在哪里。一切都是朦胧的,模糊的,过去确信的一切都消逝了。

  这是好事,因为过去的确定只是一种虚假的确定。事实上那不是确定,在它后面深藏着的是不确定。所以,当自我消失时,你会感到不确定。现在你灵魂的深层展现在你的面前——你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你一直是个陌生人,只是你的自我一直在欺骗你,使你感觉到你很了解你自己。梦得太多,便会显得极为逼真。

  早晨当你从梦中醒来时,你会突然之间搞不清自己是谁,自己又是在哪里,你在清晨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呢?——你突然从梦中醒来,有那么一小片刻你竟不知道你是在哪里,你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当一个人从自我的梦幻中觉醒过来时这也同样会发生。你会感到惶恐,感到不安,感到不踏实,但你应该为此而高兴。如果你为此感到痛苦,你就会跌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在那里一切都是确定的,一切都是统筹好的,计划好的,在那里你很清楚,在那里准则很明了。

  抛开你的不安。即使它存在着,你也不要过于受它的影响。就让它存在着,去观照它,那样它也会消失。不安很快就会消失。它存在着只是出于确定的一种习惯。你不知道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领域中生存。你不知道如何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中生存。之所以不安只是因为过去的保障,只是出于一种旧习惯的沿袭。它会消失。只是你必须去等待,去观照,去放松,并且为发生的一切而高兴。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好兆头。

  很多人到了这一步便折了回去,只是因为想找回自在、踏实、安适的感觉。他们错过了。他们快要接近前面的目标了,但他们却折了回去,不要那样做;要继续向前,不确定是件好事,它并没有什么错。你只需把自己调节好,那便成了。

  你一直被调节得与自我确定的世界、与自我安定的世界相和谐。无论表面有多虚假,一切看来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你需要稍加调节才能去适应不确定的存在。

  存在是不确定的,不安定的,是危险的。它是一种流体——一种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你要去认识它。要鼓足勇气,不要回头张望,要向前看;要不了多久不确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丽,不安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丽。

  事实上,只有不安定才是美丽的,因为不安定才称得上是生命。安定是丑陋的,它是死亡的一部分——所以它才是安定的。无准则地生活是唯一的生活途径。当你带着准则生活时,你是在过一种虚假的生活。理想,准则,戒规——你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你的生活,你在塑造自己的生活,你不让它自然发展,你要设法从中培养出些什么。准则是粗暴的,而所有的理想是丑陋的。有了它们你将错过你自己。你将永远抵达不到你的存在。

  成为(becoming)不是本性。所有的成为,以及为成为某种事物而花费的一切努力,都会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你。这是一种粗暴的行为。你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圣人,但你的圣洁中会掺和着丑陋。我要告诉你并要强调这一点:无准则地生活是对圣洁的唯一可能。即使那时你成了一个罪人;但在你成为一个罪人过程中,依然含有一丝神圣,一丝圣洁

  生命是神圣的;你无需将任何东西强加于它,你无需去塑造它,你无需硬给它一种模式,一种戒律和一种秩序。生命有它自己的秩序,有它自己的戒律。你只是随它运转,随它漂流,你不要设法去推波助流,河水在自然流淌——你要与它成为一体,河流便会带你汇入海洋。这就是门徒的生活:一种自然发展的生活,而不是人为的生活。然而,渐渐地你的存在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突然之间你自由了。在杂乱无章的生命中你找到了一种新秩序。但秩序的性质已全然不同。它不再是你强加而成的东西,它更接近于生命本身。

  树木也有秩序,河流和山脉也有,但那些秩序不是说教者、清教徒或者牧师神父强加的。它们不会找某个人去寻求准则。秩序是内在固有的;它存在于生命本身中。一旦自我不再操纵一切,不再拉来推去——“做这做那”——一旦你完全摆脱了自我,戒律,一种内在的戒律就会步入你的生命。它是没有目的的。它并不是在寻求什么,它只是发生了:就如你在呼吸,就如你饿的时候会找食吃,就如你困的时候会上床睡觉。这是一种内在的秩序,一种固有的秩序。当你变得与不安定相调和时,当你变得与你的陌生感相调和时,当你变得与你未知的生命相调和时,它就会出现。

  在禅里面,有一种最美丽的说法之一:当一个人活在尘世的时候,山脉是山脉,河流是河流。当一个人进入静心时,山脉便不再是山脉,河流便不再是河流,一切都是一场大骚乱,大混饨。但当一个人达到了开悟,达到了三摩地,河流又会是河流,山脉又会是山脉。

  这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有确定的自我,在第三阶段,你有绝对确定的无我,而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是混乱;那时确定的自我已经消失,而确定的生命尚未到来。这是一个极具潜力、极富创造力的时刻。如果你变得害怕了,返身折了回去,你将错过一切可能的东西。

  前面就是真正确定的东西。那种真正确定并不是要去排斥不确定。前面是真正安定的东西,那种真正的安定并不是要去排斥不安定。这种安定大得可以将不安定包容于其中,它大得可以不再害怕不安定。它吸收不安定于其中,它包容所有的矛盾。因此有的人会将它称之为不安定,而有的人则把它叫作安定。事实上,它既都不是又全都是。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那就庆祝它,要心存感激。

  这样的时候是极罕见的;要享受它。你越是享受它,你就越能感觉到确定的东西正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地向你靠拢。如果你能庆祝你的陌生感,你的漂浮感,你的流浪感,突然之间你就到家了——第三个阶段开始了。

  空达里尼静心

  这就是静心,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必须不断地警觉、有意识、觉知,保持观照,不要丢失它。

  这很容易丢失,当你在呼吸时,你可能会忘记,你会与呼吸成为一体,以至于你会忘了观照,但那时你就错过了那个点,尽可能地快速、深入地呼吸,将你的全部能量带出来,但仍然保持观照。

  观照正在发生的一切,就好像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好像整个事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好像整个事情是发生在身体里,意识只是中心,只是在看。

  这个观照必须带入所有这三个阶段,而到了第四阶段,当一切都停止了,当你已完全变得迟钝了、僵硬了,那时这种警觉就会达到它的顶峰。

  空达里尼静心

  这是充满爱的动态静心的姐妹静心,它由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十五分钟。

  第一阶段:十五分钟

  放松,让你的整个身体震动,感觉能量从你的脚部往上移动,让它移到每个地方并变成震动,你的眼睛可以张开也可以闭上。

  第二阶段:十五分钟

  舞蹈……以你感觉到的任何方式,让整个身体依据它所希望的移动。

  第三阶段:十五分钟

  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坐着或者站着……观照体内与身外发生的一切。

  第四阶段:十五分钟

  继续闭着你的眼睛,静静地躺着。

  如果你在做空达里尼静心,那么就让震动发生,不要刻意去做它。静静地站着,感觉到它正在来临,当你的身体开始轻微的震颤时,就助长它,而不要去做它,要享受它,并感觉到快乐,要放纵它,接受它,欢迎它,但不要去要求它。

  如果你强迫它,它就会变成一种操练,一种身体的操练,那么那个震动虽然会发生,但只是在表面上,它不会穿透你,你仍会是固体的,内部仍像石头一样,仍像岩石一样,你将仍是一个操作者,做者,而身体只是跟在后面。身体不是问题——你是问题。

  当我说震动,我意思是你的固体、你的岩石般的本性应该震动到其基础,从而使它变成液体,流体,融化的,流动的,而当岩石般的本性变成了液体,你的身体也会跟着改变,那时没有去震动,只有震动着,那时没人在做它,它只是正在发生着,那时做者不存在了。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3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其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无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弊端。本文分析了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自从多元智能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其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产生巨大影响。音乐教学则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课程,其对提升学生个人修养、欣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提升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思考。

  一、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音乐教学虽然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现状来看,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初中音乐未受到足够重视,一些教师教学毫无目的性,“得过且过”,只是将其作为任务来完成,忽视了音乐教学意义,导致音乐课堂毫无生气。并且其他科目占用音乐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次,音乐教学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例如过多的理论教学,晦涩的理论知识不仅难以让学生掌握,也无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抗拒心理。此外,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不强,一些教师的音乐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输式”阶段,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学生难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当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有限,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除了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等基本智能,还有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以及自我反省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对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无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启示,能够引导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促进*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多元智能发展。同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引,也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具体学习需求,树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开发立体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音乐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此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教师可针对性创设更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逐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进而使音乐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一)建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构建起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创设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音乐教学环境,尽可能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体验音乐乐趣,培养多元智能。例如通过律动与舞蹈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教学少数民族音乐章节中时,可鼓励学生模仿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用动作强化其音乐节奏感,培养运动智能。此外,也需培养其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等,例如在每节音乐课堂中留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唱歌、舞蹈、合唱等表演,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正面鼓励评价,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等多项智能。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每一个个体的智能结构组成也各不相同。基于此理论启发,教师需充分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心观察与了解,尊重学生音乐天赋上的差异,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针对性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例如针对拥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给予必要引导,为其创设更大的音乐才华施展空间,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起到带动效果;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游戏、实践活动等,逐步激发其音乐学习兴趣。[3]再如在鉴赏京剧的学习中,针对喜欢京剧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表演、知识普及等方法丰富课堂;针对不喜欢京剧的学生,教师不应强行让其参与表演,可引导其通过词曲朗诵等方式,促进他们参与到课堂,使其在参与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解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将多元智能发展融入到评价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强化情感评价。例如在音乐欣赏课、音乐朗诵课、演唱等环节中对学生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心灵与音乐的融合,提升其音乐审美素养。其次,强化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评价,基于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中学音乐课程特征,展开合理性技能评价,提升音乐学习实践性。此外,针对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可通过个性化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例如一些学生音准好,一些学生会舞蹈,也有一些学生“五音不全”,但会乐器,针对此情况,利用个性化评价“扬长避短”,给予学生自我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提升其音乐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通过建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因材施教等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指导作用,解决音乐教学现实问题,打造高效的中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潘贵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探索[J].好家长,2017,20:56.

  [2]曲振巍.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7,13:188.

  [3]钱彩霞.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呈现高效音乐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18:47.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踏入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科学的研究。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它本身与生活结合很紧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从学生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应用学习理论,改革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题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不容忽视的,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对这方面引起重视,让更多的教师学会如何应用学习理论到物理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提出具体应用模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某类学习的一般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提出适用广泛的一般原理或学说;第二层次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基础理论研究提出的一般原理,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学习条件的特点,及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应用该种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模式。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教学条件做必要的选择和完善,才能把学习理论更好的、更完善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教育者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物理课堂能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突出接受转变到突出探究、发现与建构,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变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知识理解和记忆、习题训练)转变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性理解合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推动学习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5

  摘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钢琴是一种关注度相对较高的`课程。不过大学钢琴教学也经常暴露出许多问题,限制了大学钢琴教学的水*,如教学方式传统、师资力量不足等。为解决大学钢琴在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学钢琴课程就有必要改革钢琴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准。在提高教职人员的素质基础上,推动教学水*的提高。本文以现代教育论为依据,研究与分析其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希望能够给钢琴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发挥大学钢琴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

  前言

  钢琴是一门同时兼顾实用性、艺术性的乐器,钢琴课因此也同时带有着同样的特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钢琴课程并非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与普通教学活动相近且具有普通课堂特点的课程。钢琴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钢琴独到且特殊的作用在时代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大的转变。因此,钢琴教育的改革思路应将重点放在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理论能够成为钢琴教学改革的辅佐技术。

  1现代教育论概念

  1.1构建理论

  建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中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这种理论注重的是知识的建构与探索过程,即要求学习者应当主动、积极地学习。[1]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构建理论为宗旨思想的教学模式应当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的结构中扮演着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采用合作方式、情景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的掌握。

  1.2认知理论

  所谓的认知理论,是一种建立在认知心理之上的理论思想。这一理论包含了童话说、发展理论、发现说等内容。[2]这种理论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需要详细地设计课程,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认知理论的教学原则包括合理融入内容与重视引导。

  1.3主导理论

  主导理论是在教育理论及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理论更注重教师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充分结合,积极发挥了师生互动的价值。这一理论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功效。

  2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

  2.1情景教学

  钢琴教学大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意境的深化。演奏时学生必须保持高亢的精神状态,学生在进入教学场景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轻易转变学习和对环境的理解思路,否则很容易出现琴声飘散的情况,影响表演发挥的效果。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消除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抵触情绪。比如,授课前教师可以先行引入一段简洁的语言,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回到上一节课的节奏与氛围,回顾之前所学曲子的风格、结构,以巧妙的语言使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情景。[3]授课前教师还可以提前播放一段类似的歌曲,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活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授课,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提高授课效率。

  2.2分层教学

  为了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能力差异,分层教学经常被应用于钢琴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中有所收获。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提前拟写教学大纲。在教师掌握每一名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技巧水*后就可以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大纲中提前画好难点和重点,选择适合用于提升学生水*的教学曲目。这种教学法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引导下,获得综合成长,赋予钢琴教学实效性价值。

  2.3阶梯教学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职业需求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的内容相吻合。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将学生按照认知能力与钢琴水*划分为多个小组,最后就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加强训练,不断改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薄弱问题。

  3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改革中的应用思路

  为了在大学钢琴改革中凸显现代教育论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创新思想融入教学活动。第一步是转变教师的个人教学思想,这是发挥现代化理论价值的必要工作。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前,应当详细地了解与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第二步是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与教学素质。事实上,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教师能力的限制,所以学校理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钻研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问题,为现代教育理论提供补足。第三步是创新教学模式。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学生都意识到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进步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的重大意义。

  4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教育论在钢琴教学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在钢琴教育改革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价值,现代教育论不仅有助于实现钢琴教学在内容层次上的创新,同时还能转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思想。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从“生本位”原则,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大学钢琴教育的改革才能够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更新教育观、教育理念,善用情景、分层以及解题等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与主体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钢琴教育的创新式突破。

  参考文献:

  [1]…郑云丹.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24):44-45.

  [2]…宋扬.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有效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182-183.

  [3]…王雪莹.刍议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36):351.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1)

——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3篇

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1

  多元智能化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逐渐迸发出惊人的契合性。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现代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旨在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相结合,最终推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又能满足人才的评价规律,这必将会极力推动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现代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拓展了更多的途径。目前,我国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为而现代计算机教育,以及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台。当然,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现代的高科技教育技术来丰富和完善计算机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2

  一、前言

  多元化智能教学的理念是美国最先提出的,并在本土率先应用,并很快地被运用到了全体教学领域。这一成果的成功一方面基于美国教学师资力量强大,可以配备强大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各学习领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以及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基于美国是一个打破传统局限接受新型理念的思想开放式国家,可以将这套理念广泛地传播到各个学习领域[1]。而我国对于这套教学知识的应用还仅限于理论阶段,一方面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无法全面实行这一理论应用;另一方面是我国受传统化教学思想束缚比较严重无法确切地掌握这一教学理念的侧重点。本文针对这一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与策略分析如何在我国推广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意义和可行性策略

  在当下社会发展当中,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工业社会的分工协作式生产力,而更大程度上对智能的、信息健全的全新分工模式有着迫切的需要,而智能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工业和科技当中,当它被人们认知后,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各行各业。当智能化应用作用于教学当中时,它完全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而是从智能的教学观念、智能的教学方式出发,面对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智能应用。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在青少年时代就左右学生思想政治,帮助其看清未来发展道路、树立人生观的重要学科,无论是从政治、思想、社会认知、义务行为都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面对如此重要的教学科目,我们必定要从智能教学理念出发,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思想上认识能力,参与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的思想思维行动[2]。但智能型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当下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还未得到普及,有关的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的研究范围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地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当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以思想政治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教学策略和教学应用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使其应用于教学当中,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意义

  树立差异化、有分辨率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以便全方位促进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的发展以及人品性格优化。在现有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当中,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本身差异,并不像传统模式那样认为教学是无差异,而是力求结合每一个人的差异点,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系统教学策略,并在教学过程当中针对总体策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应针对学生之间的性格、智力、喜好等多方面的因素,依靠有效的行为手段制定强弱有别的教学分布,同时依据所教教材的内容,系统地分化其中的知识点,力求寻求多种知识点传播的途径,以期更快更好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直接吸收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学同样也是一项体现人文精神的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注重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应一并注重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分化,在教学当中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按照传统路线模式,将相同的知识体系一并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针对学生间的差异、风格、兴趣、准备水*等多种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兴趣,多元智能化地区分这些差异所造成的不相同的教学策略,并针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发展现有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策略,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体理论依据,使其能够跟上智能化时代的发展,以及符合多元性智能化教学的理念。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可行性策略

  对于多元智能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其理论研究已经进行多年了,但是对于其可行性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就我国目前来看,实行多元智能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突出。其一,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同一学年的学生普遍较多,一个班级四五十人的情况实属正常,而教师资源和师资力量有限,经常是三四个班配备一个思想政治老师,所以基本一个老师就要面对二百多名学生,这就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学力量分配,导致教师根本就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展开智能性教学。其二,智能性教学理念分布过广,就拿思想政治教学来说,想要实施智能性教学,不仅要针对原有的传统教学展开理论性教学,还要针对现有的知识体系作出调整,务必使其符合学生思想、行为、意志上的教学培养,但每一个人所学都是有限的,即使是教师也不可能精通一个领域内的所有事情,所以对于全方位思想政治的培养与教育的可行性就显得比较局限。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从我国的背景来看,人口基数过大是一项现存阶段内不可逆的现实,我们不可能改变现有学生的数量,而师资力量也决定了教师数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控,并不可能做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地步,所以我们应该退而求其次,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加以改变。教师在进行政治思想教学的过程当中并不需要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理念,还应该很大程度地开发学生在课下的应用学习兴趣,将课程当中的系统理念逐步分化,提炼出最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以兴趣爱好的形式当作作业布置下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时时刻刻地体验系统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有着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及优良的事实洞察能力,可以根据现有的理念理论结合到每日发生的实践事情当中,依靠实践处理理论,依靠基础提升能力[3]。第二,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不一而同,学生的素质以及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素质而变化,但是上文当中我们提到了一方面师资力量有限,一方面教师不可能对任何领域都专精,所以在针对多元化智能思想教育教学这一学科时,我们为了增加可行性,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重点针对语言开发,知识的传播是靠语言能力来进行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脱离不开语言的传播,作为智能性教学而言,在不能针对每个学生教学的情况下,应特别重视语言的传播能力,通过语言的分解以及透彻性分析来完成智能应用的理念。二是由于思想政治课重视逻辑与思维智能的开发,所以我们在针对这一学科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领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以此来增强其可行性。

  三、多元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差异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差异教学策略的内涵

  差异教学的理念是近期才被学者提出的,其意义在于利用多种教学理念思想、融合理念理论形成有层次性的教学方式,其中重要的理论根据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独特之处是可以针对学生特长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证明,差异教学策略是教师目前为止实现优质化多元性教学的最好理念,下面笔者就针对教学策略当中的组织方式以及选择性作业设计来进行重点分析。

  (二)差异教学策略

  1.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在教材以及系统理论学习固定的情况下,教师作为组织学习和传授知识以及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应有策略性地针对学习习惯及风格完全不同的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重新组合与深化[4]。以往的教学大多以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工作,制定教学任务,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为目标,然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应当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这一过程当中务必使学生在其学习当中感受到动态的分层次的学习理念。

  2.设计有选择性的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以及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以及课程教学的外部延伸,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明确上课中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定向的讲解与强化。然而以往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仅限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试卷的问答,无法准确地掌握课程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及具体理念,无论是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学习过程当中的难易程度、所理解的信息量都只能从表面的试卷理解,却无法从整体学习范围掌控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间的差异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不仅要满足较高的选择性和多层次性,而且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整个作业体系应当遵循难度递增的原则,即基础题、拔高题与拓展题的顺序。

  四、思想政治教学中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的内涵

  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在近年来应用十分广泛,为了准确地描述多元情境化,我们应当首先了解情境的概念。“情境”一词最初由杜威提出,思维大多是从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和直接经验有直接关系。情境自身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所以诞生了探索的方式。起初,情境一词在心理学流派中流传甚广,它是许多心理学说的核心概念。如今在教育界中经常提到的情境大多指的是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即将每一位学生看作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对其身心活动进行全面的教育。这种教学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全面、和谐与亲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只有营造和谐、情感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确保教学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情感主导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活动中受益匪浅,最大程度丰富知识与锻炼能力。

  (二)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1.基于角色扮演法营造形象生动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环境,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借助生动形象的表演深刻地感受价值观、心理转变以及思维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掌握教学内容。

  2.基于问题教学法营造情境教学最终的目的不是灌输学生所有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以致用的技能。将多元智能教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问题教学法还能够督促学生紧跟课堂进度,学习效率更高。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借鉴理科的学习方法,用实验观察法、分类思考法等锻炼学生思考能力[5]。

  3.基于多媒体营造形象化的情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多元智能运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是时代的要求,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必然需求。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事件、人物等信息只有整合成教学资源才能运用于教学。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地优化教学资源。

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3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促进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演唱技能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可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促进高职音乐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理论,其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开展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等,它们相互独立,是个人在遇到某些问题时,为解决难题、突破困境而产生的创造能力。该理论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二)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传统高职音乐教学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不利影响。新时期,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提高,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多项智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演奏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之中,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意义

  在新形势下,整个社会对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支持,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因此,将该理论应用到高职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高职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韵律感、节奏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强调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优势智能,弥补劣势智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为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职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综合技能的提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教学中要善于组合多项智能,为整个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三)提升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整合学生的多项智能,进而有效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对策

  为更好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其教学活动应采取以下对策。(一)重视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开发通过开发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可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加深对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其音乐表演能力。“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指开发学生躯干和四肢的能力,使其控制好身体的每个部位,配合音乐教学内容正确展示动作。同时,将音乐演唱、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起来,掌握音乐学习、训练、表演技巧,把握每个学习的要点,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激发高职学生的多项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种智能组合,这为高职音乐教学提供了指引。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多项智能,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音乐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演唱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多项智能,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音乐教学不仅强调音乐教材内容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取得更大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演技能。音乐学习、表演、欣赏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音乐基础、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把握这些内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学生有效学习音乐知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使其把握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注重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应该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演唱和舞台表演的能力。深化其对高职音乐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使其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生活阅历,有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高职音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的能力差异。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音乐演唱能力、智能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任课老师应该认识这些内容,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例如,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突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让高职音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职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潜能,善于利用创新思维模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等、友好地对待每位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改进他们的劣势智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重视学生音乐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可以轻松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理论的应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而使多元智能理论得到有效利用,提升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2)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

  一、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我国迫切需要把教育理论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到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在课堂课程改革中合理应用教育理论,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方面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适合自主学习的环境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促进了课堂教育的改革进程。

  二、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元认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认知,或者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都被称为元认知。元认知理论的核心意义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一方面,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的过程。

  1.元认知理论是课堂学习的基础。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增强,形成反省思维。高中阶段,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会了辩证思维同时具备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需要接受元认知理论能力的训练,认清学习的意义、过程、方法、结果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方法选择方面,元认知为学生提供了理性的依据。通过改善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加速自我意识的成熟,提升学科成绩。

  2.元认知理论有力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甄别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学生真正正视了自己,实现了对自己的全面认知,才能指导监控或者调节自己在课堂学科中的学习过程。通过在教学课程中运用元认知理论,使学生清晰地剖析自我并正视和他人的差异。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记忆力、课堂思维力、课堂观察力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让学生认知课堂中的学习目标,如空间分布知识,侧重事物空间的分布方式、空间排列等,使学生在脑海里清晰地构建知识框架,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有利于课堂学习成绩的提升。

  3.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进行元认知理论在课堂中的训练,使中学生在理性地认知自己、认清他人的情况下,保持一个正常、乐观的心态。通过元认知理论的训练,使中学生发现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程转变。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在根本上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并赋予事物的意义,这种观点被称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不盲从于其他人的观点或者结论,强调的是使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参与建构的过程。通过“教学内容”这个中介把教师和学生关联起来,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主体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1.建构主义理论符合课堂教学特殊的能力要求。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认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对事物和现象具有抽象、分析、描述能力等。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可以把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作为课程教学的改革依据。对各种关系的认知需要学生运用相关的学习工具获得有效信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例如,确定某地的位置需要依赖地圖,并结合区域特色来总结该区域的位置特点,分析优劣等。通过这些现象的研究,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做到融会贯通,加快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速度,提升成绩。

  2.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服务社会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新课程的改革摒弃了教学内容繁、难、旧的弊病,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为新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良好的积极探索知识的环境营造。这些改革内容充分体现着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3.改进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搭建*台。

  教育实践的终端就是课堂,不同的知识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应巧妙地把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把逻辑性较强、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使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知识的教学,可组织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堂讨论,敢于让学生去真实的环境里自己感受和体验。教师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也应灵活变通,构建知识,搭建*台。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代替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会无意识地对身边人进行观察,并且把部分示范性行为以某种形式存储在脑海里,这样,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模式就形成了。

  1.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

  课堂素养除了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科学技能、方法及端正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观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合理应用观察学习理论才能够学好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课堂素养需要依赖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最终成为合格素养的人。

  2.帮助教师在班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知识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具有浓厚课堂兴趣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并且加以适当的表扬。这样,榜样就产生了,通过榜样的力量会激励班里的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用以一带多的方式使班里更多的同學在不同的方面成为课堂的榜样,加速学生整体的成长。

  3.观察学理论应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三维目标”。

  观察学习理论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中为技能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课堂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知识的实践能力,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理论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堂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中观察学习理论更能体现其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对某种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进行观察,实现“成本维度”目标的培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通过观察学理论针对课堂问题的解决方式,促进学生全球意识、国家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养成。

  总之,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育理论的应用具有独特的、高效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多运用教育理论,转变教学的传统思路,积极创建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使课堂生动起来,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2

  如何把潜意识理论应用到音乐教学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两种方式,我们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有形或无形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有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有知觉地接收信息;而无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不知不觉地接收,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人的学习活动也是在感情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当学生的显意识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吸收着各种信息,并对显意识时时刻刻施加着影响,增加着或者削弱着显意识学习的效果。

  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着显意识的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其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启发了学生的潜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

  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个博士学位。

  根据研究,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人类的智慧和知识,至今仍是“低度开发”!科学家研究指出:音乐对于大脑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开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潜能呢?

  一、认识潜意识能量巨大的重要性

  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0000倍以上。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潜意识学习的根本理由。

  二、加强感情色彩信息开发潜意识

  教学中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做法。导入新课时,教师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1.故事法: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把歌曲的题材、内容表达出来。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还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潜意识学习的巨大潜能。

  例如:引入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几只‘可爱的’小山羊在山顶上玩耍,突然间冲出了三只‘凶狠的’大灰狼。突出小羊的可爱和大灰狼的凶狠。

  后来,大象、狗熊、刺猬和猎狗都听见小羊的呼救纷纷赶来帮助小羊,大家团结起来把狼赶走了。”通过这样的导言把感情色彩带给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置身于情境中。

  2.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保护小羊》一课中。我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大灰狼、大象、狗熊、刺猬和猎狗进行表演唱,使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歌曲和故事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图像刺激潜意识

  利用好图片、影像等直观教具。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课时。录像播放鲜艳的*冉冉升起、学生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等图片,同时,讲述我国曾经经历的苦难历程和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体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激昂的歌词,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让学生讲讲每周一参加升*仪式的心情,产生唱*、爱*、爱祖国的思想。利用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提问,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用鲜艳、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例如:在上《谁唱歌》一课时,根据歌曲内容自制复合投影片。投影片上描绘的是一副美丽的春光图。老师抽拉图片配合选取好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这美丽的场景中。学生根据画面,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

  首先出现美丽春光图,听到了“喳喳”的叫声。老师问:“这是谁?”一组同学答到:“喜鹊”,同学说的同时拉出喜鹊伴着叫声。拉出小鸟问同学它怎样唱歌,同学一起模仿。鸟声起,图片中飞来了一只小鸟。依次小鸭、公鸡也出现了。

  根据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利用音画结合进行教学,它不仅使光、声、色、形融为一体,而且能够输出的物体形象信息与文字材料得到密切配合,让学生融于情景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营造轻松氛围,形成愉快学习的潜意识

  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尽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教师要经常扮演导演的角色,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同时又要扮演演员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

  在这种*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肯定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一年级教材中的《春光好》,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红旗来鼓励大胆的学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如: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分组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利用器乐教学课,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需要配打击乐时,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节奏外,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此外,还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我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情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

  例如:我上《狮王进行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

  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充分、有效地运用和发挥潜意识的巨大潜能,极大地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结合潜意识理论,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开放创新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等音乐综合素质。

  充分开发学生潜意识的巨大能量,会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受益匪浅。

  调节到不确定

  我对自己观照得越多,我所经历的自我的假像就越多。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再也分不清什么是虚假的。这给了我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我找不到以前我曾有过的生活准则。

  这发生了;这注定会发生。记住,一个人应为它的发生而高兴;这是一个好兆头。当一个人开始他内在的旅程时,一切似乎都是很明朗、很稳固的,因为自我控制一切,自我具有一切的准则。自我统筹一切,自我是主人。

  当你在旅途上走了一段以后,自我会开始消失,它似乎会变得越来越虚假,越来越像是一种假像,一种幻觉。当一个人开始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准则就会丧失。现在过去的主人不再是主人,而新的主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就会有骚乱,有混沌。这是一个好兆头。

  走完了一半的路程之后,就会有一种诚惶诚恐,心神不安的感觉,因为你感到失落,感到自己如同一个陌生人。在此之前,你很清楚自己是谁:你的姓名、你的体型、你的地址、你的银行余额——一切都是确定的,这就是你。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现在自我消失了,旧的房屋倒塌了,而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在哪里。一切都是朦胧的,模糊的,过去确信的一切都消逝了。

  这是好事,因为过去的确定只是一种虚假的确定。事实上那不是确定,在它后面深藏着的是不确定。所以,当自我消失时,你会感到不确定。现在你灵魂的深层展现在你的面前——你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你一直是个陌生人,只是你的自我一直在欺骗你,使你感觉到你很了解你自己。梦得太多,便会显得极为逼真。

  早晨当你从梦中醒来时,你会突然之间搞不清自己是谁,自己又是在哪里,你在清晨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呢?——你突然从梦中醒来,有那么一小片刻你竟不知道你是在哪里,你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当一个人从自我的梦幻中觉醒过来时这也同样会发生。你会感到惶恐,感到不安,感到不踏实,但你应该为此而高兴。如果你为此感到痛苦,你就会跌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在那里一切都是确定的,一切都是统筹好的,计划好的,在那里你很清楚,在那里准则很明了。

  抛开你的不安。即使它存在着,你也不要过于受它的影响。就让它存在着,去观照它,那样它也会消失。不安很快就会消失。它存在着只是出于确定的一种习惯。你不知道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领域中生存。你不知道如何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中生存。之所以不安只是因为过去的保障,只是出于一种旧习惯的沿袭。它会消失。只是你必须去等待,去观照,去放松,并且为发生的一切而高兴。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好兆头。

  很多人到了这一步便折了回去,只是因为想找回自在、踏实、安适的感觉。他们错过了。他们快要接近前面的目标了,但他们却折了回去,不要那样做;要继续向前,不确定是件好事,它并没有什么错。你只需把自己调节好,那便成了。

  你一直被调节得与自我确定的世界、与自我安定的世界相和谐。无论表面有多虚假,一切看来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你需要稍加调节才能去适应不确定的存在。

  存在是不确定的,不安定的,是危险的。它是一种流体——一种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你要去认识它。要鼓足勇气,不要回头张望,要向前看;要不了多久不确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丽,不安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丽。

  事实上,只有不安定才是美丽的,因为不安定才称得上是生命。安定是丑陋的,它是死亡的一部分——所以它才是安定的。无准则地生活是唯一的生活途径。当你带着准则生活时,你是在过一种虚假的生活。理想,准则,戒规——你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你的生活,你在塑造自己的生活,你不让它自然发展,你要设法从中培养出些什么。准则是粗暴的,而所有的理想是丑陋的。有了它们你将错过你自己。你将永远抵达不到你的存在。

  成为(becoming)不是本性。所有的成为,以及为成为某种事物而花费的一切努力,都会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你。这是一种粗暴的行为。你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圣人,但你的圣洁中会掺和着丑陋。我要告诉你并要强调这一点:无准则地生活是对圣洁的唯一可能。即使那时你成了一个罪人;但在你成为一个罪人过程中,依然含有一丝神圣,一丝圣洁

  生命是神圣的;你无需将任何东西强加于它,你无需去塑造它,你无需硬给它一种模式,一种戒律和一种秩序。生命有它自己的秩序,有它自己的戒律。你只是随它运转,随它漂流,你不要设法去推波助流,河水在自然流淌——你要与它成为一体,河流便会带你汇入海洋。这就是门徒的生活:一种自然发展的生活,而不是人为的生活。然而,渐渐地你的存在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突然之间你自由了。在杂乱无章的生命中你找到了一种新秩序。但秩序的性质已全然不同。它不再是你强加而成的东西,它更接近于生命本身。

  树木也有秩序,河流和山脉也有,但那些秩序不是说教者、清教徒或者牧师神父强加的。它们不会找某个人去寻求准则。秩序是内在固有的;它存在于生命本身中。一旦自我不再操纵一切,不再拉来推去——“做这做那”——一旦你完全摆脱了自我,戒律,一种内在的戒律就会步入你的生命。它是没有目的的。它并不是在寻求什么,它只是发生了:就如你在呼吸,就如你饿的时候会找食吃,就如你困的时候会上床睡觉。这是一种内在的秩序,一种固有的秩序。当你变得与不安定相调和时,当你变得与你的陌生感相调和时,当你变得与你未知的生命相调和时,它就会出现。

  在禅里面,有一种最美丽的说法之一:当一个人活在尘世的时候,山脉是山脉,河流是河流。当一个人进入静心时,山脉便不再是山脉,河流便不再是河流,一切都是一场大骚乱,大混饨。但当一个人达到了开悟,达到了三摩地,河流又会是河流,山脉又会是山脉。

  这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有确定的自我,在第三阶段,你有绝对确定的无我,而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是混乱;那时确定的自我已经消失,而确定的生命尚未到来。这是一个极具潜力、极富创造力的时刻。如果你变得害怕了,返身折了回去,你将错过一切可能的东西。

  前面就是真正确定的东西。那种真正确定并不是要去排斥不确定。前面是真正安定的东西,那种真正的安定并不是要去排斥不安定。这种安定大得可以将不安定包容于其中,它大得可以不再害怕不安定。它吸收不安定于其中,它包容所有的矛盾。因此有的人会将它称之为不安定,而有的人则把它叫作安定。事实上,它既都不是又全都是。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那就庆祝它,要心存感激。

  这样的时候是极罕见的;要享受它。你越是享受它,你就越能感觉到确定的东西正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地向你靠拢。如果你能庆祝你的陌生感,你的漂浮感,你的流浪感,突然之间你就到家了——第三个阶段开始了。

  空达里尼静心

  这就是静心,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必须不断地警觉、有意识、觉知,保持观照,不要丢失它。

  这很容易丢失,当你在呼吸时,你可能会忘记,你会与呼吸成为一体,以至于你会忘了观照,但那时你就错过了那个点,尽可能地快速、深入地呼吸,将你的全部能量带出来,但仍然保持观照。

  观照正在发生的一切,就好像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好像整个事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好像整个事情是发生在身体里,意识只是中心,只是在看。

  这个观照必须带入所有这三个阶段,而到了第四阶段,当一切都停止了,当你已完全变得迟钝了、僵硬了,那时这种警觉就会达到它的顶峰。

  空达里尼静心

  这是充满爱的动态静心的姐妹静心,它由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十五分钟。

  第一阶段:十五分钟

  放松,让你的整个身体震动,感觉能量从你的脚部往上移动,让它移到每个地方并变成震动,你的眼睛可以张开也可以闭上。

  第二阶段:十五分钟

  舞蹈……以你感觉到的任何方式,让整个身体依据它所希望的移动。

  第三阶段:十五分钟

  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坐着或者站着……观照体内与身外发生的一切。

  第四阶段:十五分钟

  继续闭着你的眼睛,静静地躺着。

  如果你在做空达里尼静心,那么就让震动发生,不要刻意去做它。静静地站着,感觉到它正在来临,当你的身体开始轻微的震颤时,就助长它,而不要去做它,要享受它,并感觉到快乐,要放纵它,接受它,欢迎它,但不要去要求它。

  如果你强迫它,它就会变成一种操练,一种身体的操练,那么那个震动虽然会发生,但只是在表面上,它不会穿透你,你仍会是固体的,内部仍像石头一样,仍像岩石一样,你将仍是一个操作者,做者,而身体只是跟在后面。身体不是问题——你是问题。

  当我说震动,我意思是你的固体、你的岩石般的本性应该震动到其基础,从而使它变成液体,流体,融化的,流动的,而当岩石般的本性变成了液体,你的身体也会跟着改变,那时没有去震动,只有震动着,那时没人在做它,它只是正在发生着,那时做者不存在了。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3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其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无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弊端。本文分析了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自从多元智能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其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产生巨大影响。音乐教学则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课程,其对提升学生个人修养、欣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提升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思考。

  一、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音乐教学虽然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现状来看,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初中音乐未受到足够重视,一些教师教学毫无目的性,“得过且过”,只是将其作为任务来完成,忽视了音乐教学意义,导致音乐课堂毫无生气。并且其他科目占用音乐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次,音乐教学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例如过多的理论教学,晦涩的理论知识不仅难以让学生掌握,也无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抗拒心理。此外,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不强,一些教师的音乐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输式”阶段,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学生难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当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有限,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除了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等基本智能,还有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以及自我反省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对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无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启示,能够引导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促进*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多元智能发展。同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引,也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具体学习需求,树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开发立体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音乐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此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教师可针对性创设更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逐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进而使音乐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一)建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构建起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创设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音乐教学环境,尽可能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体验音乐乐趣,培养多元智能。例如通过律动与舞蹈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教学少数民族音乐章节中时,可鼓励学生模仿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用动作强化其音乐节奏感,培养运动智能。此外,也需培养其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等,例如在每节音乐课堂中留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唱歌、舞蹈、合唱等表演,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正面鼓励评价,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等多项智能。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每一个个体的智能结构组成也各不相同。基于此理论启发,教师需充分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心观察与了解,尊重学生音乐天赋上的差异,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针对性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例如针对拥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给予必要引导,为其创设更大的音乐才华施展空间,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起到带动效果;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游戏、实践活动等,逐步激发其音乐学习兴趣。[3]再如在鉴赏京剧的学习中,针对喜欢京剧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表演、知识普及等方法丰富课堂;针对不喜欢京剧的学生,教师不应强行让其参与表演,可引导其通过词曲朗诵等方式,促进他们参与到课堂,使其在参与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解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将多元智能发展融入到评价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强化情感评价。例如在音乐欣赏课、音乐朗诵课、演唱等环节中对学生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心灵与音乐的融合,提升其音乐审美素养。其次,强化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评价,基于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中学音乐课程特征,展开合理性技能评价,提升音乐学习实践性。此外,针对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可通过个性化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例如一些学生音准好,一些学生会舞蹈,也有一些学生“五音不全”,但会乐器,针对此情况,利用个性化评价“扬长避短”,给予学生自我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提升其音乐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通过建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因材施教等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指导作用,解决音乐教学现实问题,打造高效的中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潘贵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探索[J].好家长,2017,20:56.

  [2]曲振巍.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7,13:188.

  [3]钱彩霞.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呈现高效音乐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18:47.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踏入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科学的研究。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它本身与生活结合很紧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从学生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应用学习理论,改革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题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不容忽视的,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对这方面引起重视,让更多的教师学会如何应用学习理论到物理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提出具体应用模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某类学习的一般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提出适用广泛的一般原理或学说;第二层次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基础理论研究提出的一般原理,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学习条件的特点,及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应用该种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模式。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教学条件做必要的选择和完善,才能把学习理论更好的、更完善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教育者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物理课堂能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突出接受转变到突出探究、发现与建构,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变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知识理解和记忆、习题训练)转变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性理解合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推动学习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5

  摘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钢琴是一种关注度相对较高的`课程。不过大学钢琴教学也经常暴露出许多问题,限制了大学钢琴教学的水*,如教学方式传统、师资力量不足等。为解决大学钢琴在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学钢琴课程就有必要改革钢琴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准。在提高教职人员的素质基础上,推动教学水*的提高。本文以现代教育论为依据,研究与分析其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希望能够给钢琴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发挥大学钢琴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

  前言

  钢琴是一门同时兼顾实用性、艺术性的乐器,钢琴课因此也同时带有着同样的特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钢琴课程并非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与普通教学活动相近且具有普通课堂特点的课程。钢琴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钢琴独到且特殊的作用在时代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大的转变。因此,钢琴教育的改革思路应将重点放在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理论能够成为钢琴教学改革的辅佐技术。

  1现代教育论概念

  1.1构建理论

  建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中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这种理论注重的是知识的建构与探索过程,即要求学习者应当主动、积极地学习。[1]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构建理论为宗旨思想的教学模式应当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的结构中扮演着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采用合作方式、情景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的掌握。

  1.2认知理论

  所谓的认知理论,是一种建立在认知心理之上的理论思想。这一理论包含了童话说、发展理论、发现说等内容。[2]这种理论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需要详细地设计课程,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认知理论的教学原则包括合理融入内容与重视引导。

  1.3主导理论

  主导理论是在教育理论及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理论更注重教师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充分结合,积极发挥了师生互动的价值。这一理论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功效。

  2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

  2.1情景教学

  钢琴教学大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意境的深化。演奏时学生必须保持高亢的精神状态,学生在进入教学场景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轻易转变学习和对环境的理解思路,否则很容易出现琴声飘散的情况,影响表演发挥的效果。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消除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抵触情绪。比如,授课前教师可以先行引入一段简洁的语言,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回到上一节课的节奏与氛围,回顾之前所学曲子的风格、结构,以巧妙的语言使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情景。[3]授课前教师还可以提前播放一段类似的歌曲,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活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授课,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提高授课效率。

  2.2分层教学

  为了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能力差异,分层教学经常被应用于钢琴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中有所收获。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提前拟写教学大纲。在教师掌握每一名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技巧水*后就可以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大纲中提前画好难点和重点,选择适合用于提升学生水*的教学曲目。这种教学法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引导下,获得综合成长,赋予钢琴教学实效性价值。

  2.3阶梯教学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职业需求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的内容相吻合。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将学生按照认知能力与钢琴水*划分为多个小组,最后就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加强训练,不断改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薄弱问题。

  3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改革中的应用思路

  为了在大学钢琴改革中凸显现代教育论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创新思想融入教学活动。第一步是转变教师的个人教学思想,这是发挥现代化理论价值的必要工作。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前,应当详细地了解与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第二步是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与教学素质。事实上,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教师能力的限制,所以学校理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钻研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问题,为现代教育理论提供补足。第三步是创新教学模式。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学生都意识到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进步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的重大意义。

  4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教育论在钢琴教学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在钢琴教育改革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价值,现代教育论不仅有助于实现钢琴教学在内容层次上的创新,同时还能转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思想。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从“生本位”原则,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大学钢琴教育的改革才能够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更新教育观、教育理念,善用情景、分层以及解题等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与主体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钢琴教育的创新式突破。

  参考文献:

  [1]…郑云丹.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24):44-45.

  [2]…宋扬.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有效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182-183.

  [3]…王雪莹.刍议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36):351.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3)

——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大学物理;教学;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课堂中应用存在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为计算机在大学物理教学课堂中的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随着社会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工具。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现阶段,许多大学物理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和错误做法,这严重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课堂上的效果,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课堂中的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优点,尤其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上,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功不可没,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仍然值得发扬光大的。然而,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也呈现出了诸多弊端,如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制约人才多样化的培养,不利于教师教学水*的提高等等。相比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更大的优势。现代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这一切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加深学生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迷信书本和老师,不敢提出任何疑问,这种填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正向思维和固定思维,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现代教育技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式中获取信息,感受方方面面的刺激,从而激活学生创造的火花,不仅对传统的教学观念造成了冲击,而且其开阔的视野、全新的内容、立体化的信息来源可以促进学生活跃思维的形成。我们要意识地加以利用,使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应用中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由于物理概念、原理在表达上的抽象性,很多学生都感到物理很难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大学物理,很多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理解一些抽象地物理原理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展示物质内部结构、微.观机理,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授课方式比较喜欢,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物理的整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技术资源建设

  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了解实验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首先对实验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将网络实验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一致,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丰富网络资源,这样在多媒体技术下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以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物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知识的增长,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学方式就必须随之相应改变。所以要提高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实效性,作为理科的大学教师首先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新理念,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不断更新教育模式,使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教学创新才更有源泉和动力。在大学物理自主学习的模式中,教师完全有必要以引导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教师可以适当引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完全的自主学习。总而言之,只有教师从更多的角度和形式发挥引导作用,并不断增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帮助、服务、协作和激励,才能保证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大学物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学生应加强多媒体技术下自身能力的培养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代替了教师,各种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替代了面接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并能及时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大学物理的效率。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下自主学习,学生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调节和管理,不断增强自身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身独处、面对多种信息时具有更强的自控力,从而确保自己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地开展大学物理自主学习。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4)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5篇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1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的活力之弊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3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当杜威的教育思想随着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而受到猛烈的攻击时,美国曾有头脑冷静的学者富有远见地指出:对杜威的批评为时尚早,我们至少应当再给杜威50年的声誉。从杜威去世至今,50年过去了,显然,美国学者这一睿智的判断已经展现了它的预言性,只不过现在看来,我们应当给予杜威教育思想的声誉恐怕远远不止50年。

  杜威思想的明显复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产生于哲学界,它是在分析哲学走向末路,实用主义思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一大批要求弘扬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家纷纷出场,粉墨登台,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欣赏或不承认“新实用主义”这一称谓,但作为局外者,人们一般相信,这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的重新崛起。在努力复兴实用主义的进程中,作为传统实用主义哲学代言人之一的杜威,自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他的思想和言论开始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可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分析哲学只关注逻辑和语言问题而给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巨大“真空”,正因如此,美国新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R。罗蒂在解释杜威哲学视界的现代意义时,曾明确而形象地提出,每当分析哲学走入死胡同时,人们都会发现,杜威正等在那里。

  杜威思想受到人们重新重视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近些年来国外有关杜威著作的整理、出版以及研究杜威的文章和著作明显增多。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1995年之间,北美学术界“关于杜威的著作和文章”多达2200多篇(部),*均每年近90篇(部)。同时,有关杜威研究的文章质量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扩大。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杜威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的准备工作,于1991年出版了《杜威全集》,共37卷本,1996年还发行了《杜威全集》的光盘版,这项浩大的工程为人们重新深研究和挖掘杜威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将对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代欧美处于一种复杂的境地,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联邦或*对教育直接干预的力度大大加强,而目前有*背景的主流的教育改革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这类改革在本质上更为接近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保守主义”,而不是“进步主义”。当然,它还打上了现时代的特点——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的烙印(其代表人物也被称为“新右派”)。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思想并没有成为80年代以来欧美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没有受到主流教育改革力量的青睐,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经过20世纪前半期的宣传、推广,已经滲透到了美国教育制度和实践中去了,成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是他们赖以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公开的或潜在的指导原则。当我们在进行中美教育的比较中,这一点也许看得更为清楚,中美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是人们公认的,如,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创造性思维较为突出,*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考试中屡屡能获得好成绩等等。追究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源,从美国方面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进步主义教育带来的,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无关联。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随着进步教育思想在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滲透和沉淀,杜威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美国教育制度和实践的一部分了,已不需要再以“运动”或“思潮”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为什么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大的关注、形成与哲学领域巨大反差的重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又的的确确被复活了,只不过它不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而是在与基础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关联的教师教育领域。在当代欧美风起云涌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浪潮中,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愈演愈烈、势不可挡的趋势,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杜威强调的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尤其从“反省经验”中学的观点,正从美国20世纪上半期对学生的要求,转变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来。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动的思想基础是可以从杜威教育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源的,这也是在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的运动和思想研究中,我们每每会回到杜威思想上去的重要原因。

  另外,当前美英等国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教育改革的巨大压力,也引起了一些教育组织和个人的抵抗和反弹,各种抵制或要求修正当前改革的势力开始出现,恢复进步教育所倡导的"儿童中心"的声音也时有耳闻,如1999年,英国就有学者出版了《新进步教育》一书,提出,不仅要恢复进步教育的主张,而且还应当将进步教育建立在新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有的学者在教育哲学的层面上探讨杜威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发表了《教育哲学的自然化──后分析时代的杜威》(1998年)的研究专著,探讨后现代社会条件下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就在杜威的思想在国外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并在教育领域中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的时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单中惠教授的《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问世了。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正式出版,共46万余字,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笔者是在2002年9月下旬昆明召开的教育史年会上首次看见这部书的,此次年会,正值杜威逝世50周年,外国教育史组研讨的话题就是有关杜威。单教授的这本大部头著述,不仅代表了他个人,而且也代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界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杜威大师的缅怀和纪念。

  阅读了单中惠教授的《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笔者感到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是值得一书的:

  1、该书是我国教育界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专著

  杜威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大师,自1949以来,我国也不乏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80年代初,自我国外国教育史领域的泰斗之一──赵祥麟先生发表著名的《重新评价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论文之后,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除大量的论文外,也出现了不少的译著和专著。在有关杜威的专著中,《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书无疑是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为系统和最为完整的一部。该书共分6章,分别讨论了“杜威的大学时代和教授生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传统教育与杜威”、“进步教育与杜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世界教育”6个专题,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每一方面: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儿童观、教师观、实验学校、杜威与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关系、杜威教育思想对各国的影响等等,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如此广泛的探索,并将探索的成果以专著的形式系统地表述出来,该书应是国内的第一本。

  2、充足的资料收集和娓娓的论证过程反映了作者精湛的研究功力

  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表述和支撑作者的观点也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是进行过长期的积累,厚积而薄发的。作者曾先后在1982—1983年、1992—1993年、1997—1998年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对有关杜威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的资料进行过专门的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作者的论证和阐释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后的中外文人名对照和页码标注,为读者的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当前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学术快餐”极为盛行的背景下,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显得尤为的可贵。

  3、轶事化的表述体现了后现代式的写作风格

  该书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探索,在表述上并不像一些理论专著那样抽象晦涩,而是将很多问题以"叙事"的方式表述出来,尽管这种“叙事”并不是对一个个个案的完整描述,但它的确是在有关“具体”的叙说中表达作者自己的理论构思的,这多少具有些后现代的风格。当我们注意到象美国著名的分析教育哲学后期代表人物——索尔蒂斯这样注重并擅长理论分析的教育学者,也在近年来的理论专著中有意识地增加了“案例”的叙述,我们就不难感觉到其间所体现的教育理论发展的某种共同趋势。在当今出现的"实践"优先的认识论背景下,这或许是教育理论的一种必然选择。

  作为国内目前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为系统、资料运用最为丰富的专著,单中惠教授的《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书无疑为我国学术界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探索搭建了更高的研究*台,这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我国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杜威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也许比西方目前流行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更大,更适合我们*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期待着在单教授的《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书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有关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品论著出现,不仅研究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杜威,而且,能够把杜威的教育思想放到近些年来深刻变化了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将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4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5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5)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课程论文3篇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课程论文1

  儿童戏剧教育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但在我国,它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课程丛书》建构了*大陆首个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对于开拓与推动当下*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该丛书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梅老师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和《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小班、中班、大班)两部分,并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作为*大陆首个建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的专著,融汇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成果,从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探究指向人文精神的儿童戏剧教育要旨,在身体与心灵(儿童与戏剧的关系探寻)、灵性与人性(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人文精神)、本质与工具(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取向)、戏剧与教育(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做与学(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学习与发展(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目标)、独立与整合(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形态)、教师与儿童(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实施)、教与学(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评价)等异质要素之间建立互生互补、共生共创的生态关系,建立起呵护儿童之生态文化和激发儿童之自然灵性的*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体系。

  《表达·创作·表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小班、中班、大班)是以3~6岁幼儿戏剧教育素养启蒙为核心的一种戏剧艺术领域课程,顺从儿童的戏剧天性,遵循儿童创作戏剧的规律。本课程包括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方面内容,制订了详细的目标,以便教师根据幼儿戏剧能力发展特点、戏剧艺术的特性与学习规律以及社会对幼儿戏剧艺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戏剧活动。该课程具有:首创性——这是*大陆首个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建构;普适性——幼儿园戏剧课程技能与幼儿园主题课程体系结合,也能与幼儿园领域课程结合;系统性——包括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概述,戏剧工作坊、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游戏三种戏剧教育形态的指导与具体方案,并配有示范活动光盘。

  幼儿园戏剧教育不仅应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仍以音乐、美术两个领域为主,长期以来幼儿戏剧教育大多以节庆儿童剧演出为主,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门的戏剧课程。其实,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和言语的表达,并自然而然地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此外,戏剧教育中身体与思想的对话、动与静的结合、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统一,都极大地丰富了幼儿早期课程内涵,满足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可以这么说,有了戏剧的幼儿园教育,是更加完整的学前教育。

  我国美学家、美育家滕守尧老师对该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丛书填补了*大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我国儿童审美教育理论与课程之建设。此外,在科学的儿童戏剧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建构对于*的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也是一件大好事,尊重了儿童天性,让成长多姿多彩。这对于开拓与推动当下*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儿童教育戏剧近年来被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但因其常与戏剧教育混淆,而误导了教育者的教育倾向。教育戏剧对于儿童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梳理儿童教育戏剧的价值,才能发现戏剧教育活动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校进行有价值的儿童教育戏剧活动。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5篇)(扩展6)

——教育教学理论优秀的读书笔记 (菁选3篇)

教育教学理论优秀的读书笔记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

教育教学理论优秀的读书笔记2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

  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

  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经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

  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老师讲授的东西,学生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给学生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并且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板书形式可以多样化:提纲式的板书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式的板书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板书使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的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的板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

  因此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教育教学理论优秀的读书笔记3

  最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教育,创立适合*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需要认定这十二条原则,教育就不会走入歧路:一、社会即学校;二、生活即教育;三、劳动即生活;四、教学做合一;五、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六、行是知之始;七、教小孩子自己做自己;八、教小孩子做小先生;九、教劳苦大众自己做自己、十、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十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十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先生认为要想普及教育,必须就地取材。我们现在的教师去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让我在简单的文字中发现了伟大的理想。

  在读书过程中有这两点我感受最深:一是“生活教育”、一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说学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即: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就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看着鸟儿寂寞,就搬一两根树枝放进鸟笼,好让鸟儿跳着好玩,或者弄几只其它生物来,给鸟儿作伴。小鸟是比较舒服了,然而鸟笼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就是拿几个简单的事例或者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感受,生活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推行的生活教育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有很大区别。先生将传统教育定义为“吃人教育”,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吃人教育呢?先生认为有两种吃法:

  (一)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传统教育理念是将学生教成了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力;它不教学生动手、动脑。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老师不让学生问,学生也不会问;有些老师可以允许学生问,但是却不会让他去到社会里、自然里去活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下来,足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二)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它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它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刚好相反:

  它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也不教学生吃别人。

  它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它反对*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它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让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应该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教自然地理的知识时,我们都是通过一些图片、视频来进行课堂教学,可是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带着孩子真正的去到自然界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接触去感受。就像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应该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即儿童做下面四件事情: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课本不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聚集点。而教师变成了发起人,课本变成了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所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和我们当今社会教育不匹配的情况,但是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推荐访问:理论 教育 探讨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论文 菁选五篇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 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